“我以为“杀猪盘”离我很远,没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
30岁的女硕士周女士在婚恋网站上通过自主选择,点选了一名符合自己择偶标准的男子,该男子也点选了周女士,于是二人开始在网上聊天,并确定了恋爱关系。
很快男子将自己的“身家”托付给周女士——请周女士帮他操作一款投资理财产品,并且把自己的投资款提现密码也告诉了周女士。
此举令周女士大为感动。
周女士觉得对方非常信任自己,认定这个男人是自己未来共度一生的人。
不久,男子提出自己去澳门出差,想带点礼物给周女士。
周女士觉得,我怎么能要他的礼物呢,这太不好意思了。
于是男子建议带周女士一起投资理财,挣个“零花钱”,周女士欣然同意,随后陆续投入56万,其中绝大部分钱是周女士通过各种网贷平台或向周边的朋友同事借出来的。
直至周女士的同事把周女士带到派出所,周女士都没想到自己被骗了。
经过民警的解析,周女士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杀猪盘”。
事后周女士苦笑着嘲讽自己“好蠢啊!”表示永远不再相信感情了。
01
遭遇杀猪盘,是我太蠢吗?
不是。
只是,太渴求。
太渴求一份亲密关系。
有一个说法,如果你在35岁之前,没有谈过一次恋爱,没有过一份深度的亲密关系,甚至没有亲吻过、没有拥抱过,恐怕你是要去找心理咨询师的。我个人深以为然。
人没有关系,是无法独自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而所有关系的重中之重就是亲密关系,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双方相互的付出。
而“杀猪盘”中的亲密关系常常会出现一边倒地单方付出。
“杀手”一方只是在网络上说说“甜言蜜语”,连真身都不现,而“被杀”的一方心甘情愿地奉献出一切,掏心掏肺掏干钱包。
为什么?
太匮乏。
人对亲密关系的渴求源自在原生家庭中对母亲的依恋,看似在寻找伴侣,其实寻找的是“妈妈一般的温暖”、“妈妈一般的爱”,就是想找一个人把自己当宝宝一样宠着。
这是一种“同生共死”的渴望,是融合成一体的极度渴望。
表现在婚恋中就是,你要时刻都在我身边,你要时刻都关注我,我的信息你要秒回,我心情不好你要随时出现;抑或找一个“霸道总裁”可以帮我解决一切生活问题;或是宽厚无私的年长异性,事无巨细地照顾自己。
这些,都是在找婴儿时候缺少的母爱。婴儿对于母爱的需求是绝对的,因为没有母亲/照顾者,婴儿极有可能会死。
初期的母婴关系绝对的紧密,婴儿饿了就有奶喝,尿了就有人换尿布,冷了就有人给自己穿衣服。婴儿只要发出一个感觉,就可以很快地得以实现。
它认为母亲和自己是一体的,是融合的,它区别不开自己和他人。婴儿觉得自己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也只有这种感觉可以让婴儿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舒服的,否则就是可怕的,无法生存的。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如果在一个阶段得到了满足,那么就会像向另一个阶段发展;如果不能,则会固着在这个阶段。
翻译一下,就是没有享受够这种融合,就会终身寻找当宝宝的感觉。如果有人可以把自己当婴儿一样照顾,那么同样的,这个成人也会产生“没有他我会死”的幻觉。
可是正常的亲密关系无法也不可能持续地提供这样高浓度的“爱”,因为成人的需求可比一个婴儿多太多了,要想时刻关注,无条件满足,难度真的太大了。
谁最愿意抛下自己的所有需求和生活来满足你呢?
有所图谋的人。
比如:杀猪盘中的杀手。
02
越匮乏越渴求越得不到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正如母婴的融合阶段在人的一生当中只占非常短的几个月时间,成人之间这样的时刻只能是某个瞬间而已,不是常态。
可是匮乏的人,无比渴求这个体验,想留住或者说留在这个感觉里。他们误认为成人的恋爱,就是要拥有这样的“无私之爱”。
然而,正如马太福音所揭示的,越是没有越是得不到;越是在家庭内被忽视的,越是容易受伤害。
例如美国连环杀手ted bundy在1985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候承认“他通过一个人在街上走路的姿势,如头的倾斜,抬头方式等等来选择受害者。”
贝蒂·格雷森(betty grayson)和莫里斯·i·斯坦(morris i. stein)在一项名为《吸引攻击》(attraction assault)的研究中对此进行了研究。
他们在纽约的一个犯罪率较高的地区随机挑选了一些行人行走时候的录像带,然后让12名因袭击陌生人而被定罪的囚犯来对这些行人进行评估——哪些人会比较大的可能性成为他们的受害者。
结果显示,曾经遭受过更多暴力伤害更多的人,也更容易被再次选中。
03
催婚——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遭遇“杀猪盘”的周女士在和诈骗自己的男子去深圳贷款的路上,再次接到了母亲的催婚电话。周女士也坦言,家里给了自己很大的催婚压力。
通常认为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也就是说,通过恋爱而进入一段更稳定的亲密关系。这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可惜的是,在中国即便是最个人主义的爱情,也仍然难逃父母的掌控。
太多的人,虽然有了高学历或者成功的事业,但仍然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原本我们会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学习到怎样去亲密,怎样去爱人,可惜的是在这些“催婚”的家庭中,往往父母的婚姻就不是幸福美满的。
于是,他们无法安住在自己的生活里,他们把注意力全部都放在孩子身上,按照自己的意愿,不断的催促孩子学习、工作、结婚、生娃、二胎……
就像无数个“乖乖女”或“乖乖仔”周女士、王女士、张先生、郑先生……他们有了高的学历、体面的工作,但他们生活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父母手里。
结婚不是读书,可以靠自己一个人搞定,它需要另外一个活生生的人参与进来。而在父母常年的控制之下的孩子,即便经济独立,精神上还是非常依赖父母,要看父母的喜怒哀乐来过日子。
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热爱什么,更别谈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终身伴侣,只是急功近利地想要赶紧结婚。常年的被控制,让他们找不到真实的自己;而急于求成,让他们看不清别人。而来自父母亲戚的催催催,压倒了他们最后的一丝理智。
凯发官网首页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59837077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